董明珠谈中医:非常相信,起效慢但可以确认成分后提炼
据报道,在一档《科技强国×健康》视频访谈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与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就中医药问题进行了一番对话。
访谈中,董明珠所表达的对中药的看法,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2点:
一点是,她非常相信中药;
二点是,西药副作用大,中药起效慢。如何解决中药起效慢的问题呢?她的回答是“把中药的成分确认清楚,通过提炼达到更快速的治疗”,她的另一种表述是“把传统中药经验组织起来,科学化”。
能不能将中药中有效的化学成分提纯直接制药来加快药效?
可以说,董明珠在访谈中所表达的观点似乎就是针对本问题而量身定制的。
她的回答是:能。
那么,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如何呢?
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不能;
和,能。
传统中医说:不能
按照经典中医药理论,根本不存在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问题。
因为,中药治病靠的原本不是其中的化学成分,而是中药的“性味”。
中药的性味也叫“四性五味”。
“四性”是指每种中药入口后可以被感知到的寒热温凉;
“五味”是指每种中药入口后可以被尝出来的苦辛酸甘咸等五种味道。
中医有个说法叫“药食同源”。
意思是说,自然物中可以入口,而性味具有偏性的属于药,没有偏性的属于食。
“四性五味”中的偏性在黄帝内经中也叫“毒性”,偏性越大“毒”性(也就是药性)就越大。
比如尝起来苦味或辛(辣)味越大,就属于大寒大热,即既有大毒的药性峻猛的药。
比如,石膏大寒,附子大热,就属于偏性最大的中药。
那么,中药如何来治病呢?
答案很明确,主要是“以毒攻毒”。
前一个“毒”字指的是中药的偏性;而后一个“毒”字则是导致疾病的毒邪。
中医病因学上,认为导致人体生病的原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就是所谓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内因是所谓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
6种外因也被认为是6种淫邪,进入体内后会转化成毒邪,比如,“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等。
而这些毒邪直接导致人体气血和阴阳平衡的失调而致病。
内因中的“七情”,同样可以转化为毒邪而致病。
那么,疾病的治疗就是使用与毒邪相反或相克制的药物(黄帝内经称为“毒药”)来以毒攻毒。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有关治则中就明确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这就是中医主要治疗原则的所谓“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由此可见,经典中医不讲中药的化学成分,自然不能指望提纯其中的化学成分直接制药来提高或加快药效。
科学中医说:能
然而,现在社会几乎不存在所谓经典中医,也是很多人口中的“真正中医”;只存在被科学异化了的所谓科学中医。
在科学中医理论中,中药治病依靠的是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我们经常看到研究报告,某种中药中含有治疗某种疾病的有效成分。
比如,很多中药都含有抗菌,抗病毒,甚至抗癌的有效成分。
那么,自然可以通过提纯这些化学成分作为药物进行治疗,或进一步提高或加快疗效。
比如,
无论是从东方中药中提取的青蒿素,
还是西方中药中提取的阿司匹林,都是提纯有效成分提高疗效的典范。
然而,事实是,无论是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还是从柳树皮中提取水杨酸,都与“中医”的记载无关;而是现在制药学从植物中通过大海捞针式的筛查获得的化学药物而已。
有关青蒿素和黄花蒿,很多人已经进行了反复说明;但是,从柳树皮中提取水杨酸是受西方中药记载的启发的结果这种以讹传讹仍在广泛流传。
后面,笔者将会专门撰文来介绍为什么说后者是以讹传讹。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网址: http://www.zgzyyxdycjy.cn/zonghexinwen/2021/0326/1287.html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投稿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编辑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版面费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