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医基础知识,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1 1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n 分类的方法,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属于一个不确定集合的逻辑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

\n

分类的方法,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属于一个不确定集合的逻辑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分类法,今天主要介绍的是中药的分类。

\n
\n \n
\n

中药的分类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根据其药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将 365 种药物分别归纳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此后,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在\"五药:草、木、虫、石、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 730 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等七类,从而确立了中药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越到后世,不仅分类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且分类的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n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n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

\n
\n \n
\n

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了三品分类的方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物的日益增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了更为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十剂\"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垣,将临床常用的 100 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名为李东垣而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 ( 寒、热、温、平 ) 进行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分类方法。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 12 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 4 类等。这种分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际,在其《本草纲目》中总结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将药物的功效结合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归类。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对药物功效分类的贡献最大,他首先将药物分成\"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七大类;而在每大类下又分若干细类,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血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等。李氏、黄氏的分类法,不仅对于临床医师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近代中药功效分类也有深远的影响。

\n
\n \n
\n

清代以来,除上述分类之外,还出现了按经络、脏腑以至脉象对药物进行分类。以经络分类的,有姚澜的《本草分经》;以脏腑分队归类的,有凌奂的《本草害利》、江笔花的《笔花医镜》,他们先用脏腑分队,各队再按药性分补、泻、凉、温,再分猛将、次将;按脉象分类的,有龙柏的《脉药联珠 · 药性考》等。这些分类方法,虽以脏腑、经络为纲,但仍以药性为依据,故仍属药性分类法的范畴。这些方法,各有特点,由于它们与临床实践结合较紧,因而多为临床医家们所采用。

\n

自然属性分类,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周礼 · 天官》中的\"五药\" , 虽然汉代郑玄注为\"五药:草、木、虫、石、谷\",但没有具体药物的归属。因此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仍应视为陶弘景所首创。他在《本草经集注》中,将《本经》、《别录》730 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七类,这种方法,虽然较为简略,但却成为后世修订本草分类的基础。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等综合性本草,都是以《本草经集注》的分类方法,加以扩充、增加而成的。直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对它作了全面和较大的改革,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类理论。他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方法,以\"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作为他的分类理论基础。将收载的 1892 种药物,先按\"析族振纲\",分为 16 部,然后\"区类分目\",按药物的形态、习性、生态环境和经济用途等,再分为 60 类。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隅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木部又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等,建立起当时最为先进、比较完整的分类系统。《本草纲目》自然分类体系建立后,就成为传统中药自然属性分类法的典范。在其后问世的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正》、《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拾遗》、《本草从新》等,都基本上沿用它的自然属性分类方法。

\n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中药新兴学科的建立,一些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也被引进中药的分类。诸如中药功效分类、药用部位分类、植物学分类、动物学分类、矿物学分类、中药化学成分分类等方法。近年所编辑的有关教材及书籍,多根据其学科的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现代科学分类方法。如现代的临床《中药学》,采用中药功效分类法;《中药鉴定学》采用药用部位分类法;《新华本草》、《中华本草》等综合性本草,则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等;《中药化学》就采用化学成分分类法。这些分类方法应用,都提高了它们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n

参考资料:

\n

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n

2. 本草求真

\n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网址: http://www.zgzyyxdycjy.cn/zonghexinwen/2020/0521/354.html

上一篇:互联网+中医药可以飞得更高
下一篇:首届全国中医经方经药精准临证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