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中医衍生品设计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07:5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以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为出发点展开市场调研,分析市面上中医药产品的使用及包装,明确设计定位,设计理念;结合考察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深究其文化精神的共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以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为出发点展开市场调研,分析市面上中医药产品的使用及包装,明确设计定位,设计理念;结合考察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深究其文化精神的共通之处,以确立中药产品的使用方案,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包装样式,在设计中不断互相优化使用方案及包装样式,并确定中药产品的最终方案。

二、课题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世界范围内,近75%的人群健康水平处于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如大学生、教师、医务人员等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群体,亚健康发生率或将高于平均水平[2]。有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比例已超半数,高达84.13%[3]。

亚健康问题如得到及时、适当的处理,身体就能够向健康方面发展,反之,如无法有效缓解,则将成为诱发许多中老年病的病因,影响个人健康甚至或有性命之忧。在大学生群体中,亚健康的症状较为集中,多表现为头疼、牙疼、痛经及经期不规律、严重者可导致脱发、视力衰退。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通常比较关心自身的健康状况,当需要就医时,他们更为倾向于简便、高效的方式,他们大多会选择西药制剂。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西医制剂,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西药见效更快,另一方面则是西药的使用方式呈体系化,有全面的指导说明,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大学生可结合自身症状更有效地使用药物。但西医制剂的价格相对高昂,对大学生来说会产生一定经济压力,而学生群体需要的是既能保证疗效且价格又能相对“亲民”的药品。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尽管过去多年中药的发展有所式微。不过目前,人们对中医的信赖度已日益提升,但主要消费人群仍集中于中老年群体,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消费者则较少。可见,开发利用中医药的前景和空间极为广阔。国内市场现有的中药包装样式通常比较陈旧,缺乏美感。长久以来,中医与文化密切相关,并在后世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理论,尤其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因此二者间的融合就可成为中药产品包装设计的灵感来源。

三、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的背景考察

(一)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书法最早可追溯至约8000年前的母系社会,其发展伴随着汉字体系的成熟而逐渐成熟,最早的书法艺术主体并非文字,而是初具符号特征的图案,随着三千六百年前的甲骨文开始,逐渐演化出篆、隶、楷等字体[4]。中医与书法的诞生时间相近,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此期间已形成基本的书法理论体系。因为传统的“医道相通”思想[5],中医有文字可考的源流似乎可以一直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6]。《周易》中出现的“天人相应”“文王八卦”等记载在中医理论中也能得到印证[7]。“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8],具体成书年代虽有较大争议,但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其权威地位一直延续至明朝“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时期[9]。

(二)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间的联系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到:“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10]

这句话说明张彦远认为书法兼具实用和观赏意义。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可以说,中医与书法都是根植于中国古老文化中两个极为重要的要素,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各自不断延伸发展,同时彼此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与书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早在公元前就已有某种历史渊源。书法艺术经常可使实用性的中医药方、典籍成为一件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文物作品。1972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武威汉代医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手抄医籍。这批出土的东汉医简,不仅具有医学价值,而且其书法采用了蚕头燕尾的隶书体,字形清晰分明,书法价值不容小觑[11]。

书法与中医,二者的内在理念极具相似性。首先,中医和书法都蕴含“阴阳”学说。古人认为阴阳五行是重要的文化根源,因此讲求阴阳互生与阴阳调和[12]。中医古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在中医理念中,万物生命的兴衰皆与“阴阳”学说相关,只有达到阴阳调和互补,身体才能发挥出最佳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道:“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阴阳刚柔不可偏废。”诠释了书法中字的结构、整体布局中的阴阳中和之美,与中医理念不谋而合。其次,中医和书法都非常注重人的精神气息。中医治疗的理想状态就是“形神皆养”“气息相通”,将精神气息作为判定人身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书法中也强调气运,注重笔墨中透露出的气韵生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网址: http://www.zgzyyxdycjy.cn/qikandaodu/2021/0722/1917.html

上一篇:中医药论治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进展
下一篇:饶余鉴有求必应的声乐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