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以难以控制的思睡、发作性猝倒、睡瘫、入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的临床特点。以上四种症状同时存在便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除四联症之外还可见一些心理、肥胖或失眠等其他症状。国外报道通常是在10~20 岁开始起病,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大致相当,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 DSM-V)中提及本病在大多数国家普通人群患病率大约0.02~0.04%[1]。中国人的患病率估计在0.04%左右,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也不少见,男女比例约为2∶1。发作性睡病常与其他睡眠疾病如梦语症、周期性腿动、睡眠呼吸障碍和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等合并存在。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大约20%患者出现社交恐惧症。50%以上的患者主诉存在与思睡症状无关的显著疲劳[2]。最新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 版(ICSD-3)中将发作性睡病重新分型为1 型和2 型:发作性睡病1 型,即Hcrt 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2 型,既往称为不伴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病[3]。绝大多数嗜睡障碍和发作性睡病患者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FDA 批准用于治疗嗜睡障碍和发作性睡病的药物主要包括哌甲酯、安非他明、右旋安非他明、莫达非尼、阿莫达非尼等[4]。因多数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存在较多副作用,可考虑联合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方法,以期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有更高的安全性[5]。故中医中药在发作性睡病治疗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笔者将从它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证候等方面来阐述。
1.1 病名 目前中医学对该病的诊断,基本上参考现代医学病名,因发作性睡病以发作性嗜睡为主要症状,故中医上多归于“多寐”范畴,也有“多睡”“多卧”“善眠”“嗜卧”之称[6]。“多寐”一词始见于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其主要特征为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灵枢·大惑论》称为“多卧”;“嗜卧”出自《素问·诊要经终论》,张从正《儒门事亲》云:“《灵枢》论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提出了“不眠”“嗜卧”“昏瞀”等[7]。
1.2 病因病机 《灵枢·寒热病》中云:“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可见人身之阴阳二气偏盛会导致眼目的开合异常,由此可知阴阳偏盛与寐寤的关系;《灵枢·大惑论》亦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阐明了阴阳的昼夜运行规律以及其衰减与寐寤的关系[7]。《灵枢·营卫生会》中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此即表明当阴阳失衡时,便会出现失眠或嗜睡的病理现象。纵观古今医籍,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脾,与肝胆及肾关系密切。《素问·六书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之太阳。”心阳宣发,心血充足,使神得以发,神得以养,人则时而动,时而卧。反之,则神气溃败不堪,身体困倦,嗜卧多寐。精神情志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活动,也就是心主导的神对睡眠起着主导作用,正常的睡眠有赖于心神的功能正常[8];李东垣在《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曰:“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脾虚湿困,邪气上扰清窍,即会引发睡眠障碍,多为嗜睡。《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说明脾胃虚弱及脾胃湿困均可导致多寐;赵估在《圣济总录》中云:“胆热多睡者,胆府清净,决断所自出,肝胆俱实,荣卫壅塞,则清净者浊而扰,故精神昏馈,常欲寝卧也。”琚玮[9]等学者将发作性睡病的病机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阴阳失调;湿阻中焦,清阳不展;脾肾阳虚,脑髓失充;肝胆郁热,气机不畅;瘀血阻滞。总之发作性睡病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心、脾、肾阳气虚弱,心窍失养;标实则为湿邪、痰浊、瘀血等阻滞脉络,蒙塞清窍。多寐的病机关键是湿、浊、痰、瘀困滞阳气,心阳不振;或是阳虚气弱,心神失荣,病变过程中各种病理机制相互影响。
发作性睡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证型分类,刘中华等[10]认为发作性睡病可分为以下证型:实证有湿邪困脾、瘀血停滞、肝胆实热、营卫不和、心阳不振、热入血室、肺热窍闭证,虚证有脾气虚证、脾阳虚、心脾两虚、肾气虚弱、脾肾阳虚、脾虚肝、郁暑湿伤气、阴虚血燥证。董园莉等[11] 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的单证证候可分为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胃热、血瘀、肾虚、痰浊蒙窍、瘀阻脑窍7 大类,对发作性睡病单证证候的分析主要从脏腑、气血辨证2 个方面,涉及脏腑主要包括肝、胃、肾、脑等,而气血辨证则包括血瘀证。冯帆等[12] 通过分析1980—2012 年的发作性睡病文献,共总结发作性睡病证型7 种,常见为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气血阴虚等。其中,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两种证型最为多见。杨嘉颐[13]通过研究以269 例较大样本量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为对象,发现肝郁、脾虚湿困是本病的最常见证候,此外,还有少部分患者表现为胃热、血瘀、肾虚等证型,其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分级在早发型及晚发型患者中基本一致,血瘀证在晚发型患者中更为常见,且证候分级积分较早发型高,可能为久病多瘀造成。也有学者[14]利用中医体质量表对发作性睡病进行量化,发现发作性睡病病人的体质主要是偏颇体质,以脾、肾气或阳虚为主。从治疗方药方面看,肖明月等[15] 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用药范围较广,尤以补虚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开窍药运用较多,占总用药的86.29%,通过对中药药物种类的分析可以看出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解郁安神、清热利湿、温肾助阳、活血化瘀、醒神开窍等为主要治法。王小党等[16]归纳本病治法有健脾祛湿、健脾疏肝、行气活血、补中益气、清胆化痰、温补肾阳、调和营卫、和解少阳等法。沈志丹等[17] 归纳伤寒论中多寐的辨证有少阳郁热,和解少阳;热盛阴伤,滋阴清热;湿热内蕴,清热利湿;阳衰阴盛,扶阳抑阴。总结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发作性睡病可总以下面5 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1 实证 实则泻之
2.1.2 瘀血阻滞证 《灵枢·本神》 曰:“心藏脉,脉舍神”,神的活动以气血为本[6]。《素问·平人绝谷》 曰:“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情志不调,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无法推动血液运行,或是外伤导致血瘀阻滞,神倦嗜睡,多伴有头痛头晕,病程较长,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宜通窍活血,方以通窍活血汤加减为主。
2.1.1 湿盛困脾证 《血证论》曾云:“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也”。《灵枢·大惑论》中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湿阻中焦,则出现头蒙如裹,肢体沉重,脘腹闷胀,口腻纳呆,舌苔白腻,脉濡或滑。治法当以燥湿健脾,醒神开窍,方以平胃散加减为主。
2.2 虚证 虚则补之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主要是为了发挥会计作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依照当前的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促进单位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上级单位应加强行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培训工作,将会计内部控制效果与考核相挂钩,从而树立单位领导层的内部控制理念,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积极主动去深入研究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及办法。基层财务管理人员也应积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多层次多方面提高自身业务管理水平,从而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有效性提升。
4.休闲时间“自由化”。网络方便人们利用点滴时间,在日常工作、学习之余,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休闲活动。“鼠标一点”就可以在网络平台自由、平等选择休闲时间,进行各类休闲活动,突破现实休闲中的种种限制性因素,改变传统某些休闲项目被动、被支配、被监控的状态,它使人们更能切实做到解除体力上的疲劳,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空间里人们更容易达到休闲的状态,实现工作、学习与休闲无明显界限的和谐理想状态。
2.2.1 脾胃虚弱证 《医学传心录》指出:“脾胃倦,则怠惰嗜卧,神思短,则懒惰多眠,六君子汤主之。”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不足,心神失荣致嗜睡多卧,临床多表现为倦怠乏力,饭后尤甚,伴有纳差便溏,面色萎黄,苔薄白,脉弱。治法为健运脾胃,补中益气,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为主。
2.1.3 肝胆郁热证 《太平圣惠方》曰:“积热不除,肝胆气实,故令多睡也。”肝胆郁热,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久郁化火,痰热内扰,上蒙清窍,导致嗜睡。临床常表现为头昏、头晕,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聋耳鸣,夜间梦多,小便黄赤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治法宜清泄胆热,利湿通窍,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为主。
许多医院开展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盆底肌肉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和治疗,大大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松弛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唤醒盆底的神经及肌肉,使阴道更好地恢复到产前大小、敏感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2.2 阳气虚衰证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为先天之本,临床以肾阳虚多见,肾阳不足,阳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振奋精神,则精神萎靡,倦怠嗜卧,伴有心神浑浊,畏寒肢冷,面色白,健忘,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治以益气温阳之法,方以附子理中丸加减为主。
儿子冷冰冰的拒绝让谭传华暴跳如雷:小子长大了,连老子的话都可以不听了!范成琴却再一次红了眼圈:24年斗来斗去,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我们,是孩子。这一夜,夫妇俩辗转反侧,为儿子带给自己的羞辱伤心。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在床上和对方聊天谈心。谭传华觉得胸口被搅成糊的复杂情绪堵塞,忍不住半夜起床去更新博客:“儿子的当头棒喝,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下半场的思考,也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普遍婚姻状况的思考。”他认识太多经历失败婚姻的友人,不愿意在苦苦坚守24年后还被下一代看成失败范本。可当所有不幸的婚姻都被认为是正常时,婚姻的幸福在哪里?
较高的误诊率及临床少见性,是目前发作性睡病临床上的两大特点[18]。并且本病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目前尚无针对发病机制的药物问世[19],在西医治疗上有一定的缺陷,在对症治疗方面的西药也多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这就体现出了中医中药治疗的优势。但发作性睡病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多样,笔者认为中医上本病病机总以阴阳失调为主,病理因素有湿、浊、痰、瘀,病位在心、脾、肝胆及肾。通过肖明月等[15]的研究发现治疗本病的核心药物为石菖蒲、甘草、茯苓、陈皮、白术、半夏、黄芪、党参、苍术、当归、藿香、桂枝、柴胡、郁金、川芎、远志、厚朴、升麻、附子、佩兰等,初步揭示了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用药特点。以此为基础来治疗发作性睡病,以期望能减轻其临床症状及减少其发作频次。但是目前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辨证亦缺乏统一的标准,关于本病的中医中药治疗也缺乏相应的的临床观察及研究,这对于临床学习及参考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对于发作性睡病的研究仍需要努力进行下去,进一步明确其中医学概念及病因病机,以建立完整的辨证理论体系为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M].5 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351-421.
[2]赵忠新.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29-231.
[3]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ICSD:3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M].3rd ed.Darien IL: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14:143-161.
[4]艾伦·F,沙茨贝格,查尔斯·德巴蒂斯塔.临床精神药理学手册[M].8版.范静怡,张小梅,张道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90-314.
[5]王剑婷,肖茜,张道龙.临床常见的三种睡眠-觉醒障碍的诊断及治疗[J].四川精神卫生,2018,31(6):569-573.
[6]卢裕强,叶佳瑜,裘涛.发作性睡病的中医治法及方药浅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5):95-98.
[7]姜德友,姜亚楠.多寐源流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4):471-474.
[8]盖聪.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学研究进展[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33-34.
[9]琚玮,李瑞星.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J].中医研究,2012,25(2):77-78.
[10]刘中华,张启明,骆真,等.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诊治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464.
[11]董园莉,王朋,李玫,等.发作性睡病中医证候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4):1452-1455.
[12]冯帆,刘艳娇,汪卫东.发作性睡眠病中药治疗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3):408-411.
[13]杨嘉颐,戴中,白文,等.269 例发作性睡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315-2317.
[14]卢惠娴,潘有葵,胡耀祖.从中医体质分类论治发作性睡病6 例[J].河南中医,2013,33(11):1982-1983.
[15]肖明月,王雪峰.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用药特点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6):766-773.
[16]王小党,何丽云,王钏.中医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研究概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4):67-68.
[17]沈志丹,陈少玫.张仲景论治多寐证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2):109-110.
[18]Scammell T E.Narcolepsy[J].NEnglJMed,2015,373(27):2654-2662.
[19]彭朗,王少杰.发作性睡病从中医痫病辨治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5):386-3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网址: http://www.zgzyyxdycjy.cn/qikandaodu/2020/0521/348.html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投稿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编辑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版面费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